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DNA與胚胎發育多樣性
Dna and Developmental Diversity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昆蟲學系  
授課教師
張俊哲 
課號
ENT5044 
課程識別碼
632 U105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9,10(16:30~18:20) 
上課地點
學新603 
備註
15選3
總人數上限:14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背景介紹)
發育生物學為古典胚胎學之現代稱謂。這個領域在於探究一個受精卵,或是一個不需受精即能發育的卵,如何演變至一個成熟的個體。目前,它已成為現代生物學之重要學門。拜現代生物科技之蓬勃發展,有關於模式物種(含線蟲、果蠅、斑馬魚、鼠等)之發育知識在過去 15 年來已迅速地累積。透過檢視涉入這些模式物種發育之分子機制,科學家們已發現物種間採用某些共同的“分子工具組” 來進行發育;同時,各物種間也存在特有之發育分子網路。為何物種間存在共同之發育機制以及它們之發育特異性如何產生,近年來已在發育生物學家之間引發熱烈的迴響。傳統的 “比較胚胎學研究” 也因為加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比較物種間發育之異同,在本質上已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個次學門在過去 10 年間被轉化成了 “演化發育生物學” 這個新興領域。近年來本校已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從事各模式物種發育的研究,然而針對發育多樣性在分子層次探討的課程卻仍付之闕如。復以,越來越多的非模式物種正透過全基因體之定序與各式生物科技之運用,一步一步地邁向模式物種之林,益發顯出具備發育多樣性知識與訓練之重要性。

(課程基要大綱)
我將以蚜蟲為出發點與焦點,在基因層次教大家蚜蟲的 “演化發育生物學” 。 

課程目標
幫助同學了解胚胎發育多樣性的分子機制。 
課程要求
特別歡迎正在從事胚胎發育多樣性研究之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同學選修。

計分方式如下:

期末成績計算:
· FB take home messages: 25%
· oral presentation 01: 15%
· oral presentation 02: 20%
· final exam: 40%

Class LINE and FB: see the announcement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4-5 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理性與感性並重——提升專業水準與學習熱忱: (1)「理性」:嚴謹要求自我,務備妥授課內容,並客觀傳達專業知識,佐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解析艱澀難懂之原理與案例,以防同學陷入死記強背之知識泥沼,並能打好基礎,提升專業能力。 (2)「感性」:堅信「唯能感動自己,方能感動同學」之理念,因此在解釋專業內容時,常佐以個人學習曾遭遇之瓶頸與突破經驗,或是講述關鍵發現、發明之歷史緣由,在專業領域當中灌入生命力,藉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忱。 與時俱進——鼓勵同學們自己走入教室前、走出教室後,人生變得不一樣: (1) 與時俱進 (I):鑑於不少同學們迷惘於學習,缺乏重點感,以致喪失學習旨趣與動力。為改善此一問題,過去這五年來除了利用校方之 CEIBA 與 NTU COOL 教學平台補充新知,更於每門主授、合受課程建立 LINE 學習群組 (例:111-1 分子生物學群組),即時提醒同學要帶著「take-home messages」走出教室,並在 24 小時內在 FB 的「My Moments」社團留下學習即時心得,使自己在課前與課後變得不一樣。過去幾年來,同學們踴躍的反應,顯示學習成效之提升。 (2) 與時俱進 (II):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仍不放棄與同學在課堂互動之機會,在符合校方防疫規定之情況下,儘量以「實體上課」或「線上即時」上課為之,使得同學們的隨堂反應,可即時掌握。即使染疫之同學須透過課後錄影內容自行補課,仍可由「My Moments」社團之個別課程回應掌握。 (3) 與時俱進 (III):將最新知識、科研理念、關鍵文獻透過上述網路平台,傳達給同學知悉,使其具國際觀與成就感。  
指定閱讀
(1) 111-2 3D 指定報告文獻檔案夾當中的 10 篇文獻
(2) Ch 21 "Development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ition), 1-56 Figs 
參考書目
1. Sean B. Carroll, Jennifer K. Grenier, and Scott D. Weatherbee (2004) From DNA to Diversit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Design. Blackwell Science, Inc.
2. John Gerhart and Marc Kirschner (1997) Cells, Embryos, and Evolution: Toward
a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Evolutionary Adaptability. Blackwell Science, Inc.
3. Lewis Wolpert (2006)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Oxford.
4. Scott F. Gilbert (2006) Developmental Biology, Eighth Edition. Sinauer.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take-home messages (on 課程 FB) 
25% 
雖不點名,但 take-home messages 間接反映出席。  
2. 
口頭正式報告 01 
15% 
須用心準備,全神關注,有條理報告,方能得高分  
3. 
口頭正式報告 02 
20% 
須用心準備,全神關注,有條理報告,方能得高分  
4. 
期末考 
40% 
期末筆試旨在使同學真正願意去讀指定教材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課程簡介 -- Why was this course created, and how has it evolved or improved over time? 
第2週
3/1  Introduction of the 3D course -- early development fo the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 
第3週
3/8  Introduction of the 3D course -- early development fo the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I) 
第4週
3/15  DV axis determination in Drosophila 
第5週
3/22  Pattern formation in Drosophila (I) 
第6週
3/29  Pattern formation in Drosophila (II) 
第7週
4/5  Guidance of oral presen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第8週
4/12  mid-term exam 
第9週
4/19  My favorite organism and why? -- part (I) 
第10週
4/26  Germline specification -- the germ-plasm driven mode
My favorite organism and why? -- part (II)